通讯员:陈远兰
当湖南应用技术学院 12 名学生带着行囊走进三叉湖社区时,没人知道这份从容背后,是辅导员梅烜通一个多月的 “铺路石”式付出。六月的烈日把柏油路晒得发烫,他已三次踏着热浪往返社区,用脚步在笔记本上织就一张需求网:3 户留守儿童的学业困境、5 户孤寡老人的生活现状,甚至社区健身器材的松动螺丝、墙角堆积的废弃纸箱,都被红笔圈注得清清楚楚。
这份扎实的调研,让后续帮扶精准得像手术刀一样:手工课堂缺彩纸剪刀,他连夜驱车补购;发现老人因方言抗拒交流,立刻调派 3 名本地学生组建“翻译小队”... ...。他把专业匠心融入乡土实践。酒店管理专业的严谨被他揉进细节,入户前逐个核对老人健康档案,为糖尿病患者调换无糖麦片时,包装袋上的成分表已被他提前圈出;防诈骗宣传时,他带着学生一起示范方言话术,让艰涩知识变通俗,连耳背的杨爷爷都能跟着节奏唱“陌生来电多打听,钱包捂紧别轻信”。社区广场舞大赛因场地拥挤险些出乱,他当即用锥形桶划分出表演区、休息区、疏散通道,那套在酒店实训课上练过百遍的动线设计,此刻成了最贴心的守护。
七日服务零事故的背后,是他织了又织的安全网。学生每日三次定位报备,他的手机里存着社区民警、村医的紧急联络表;发现有孩子偷偷往湖边跑,他当天就带着工具栽下警示牌,傍晚又蹲在灯下修改《应急处置手册》,在“溺水救援”条目旁补了三行小字:“先呼救,再抛浮具,勿盲目下水”。
这份担当早已越过实践结束的日期。临行前,他把《特殊群体档案》郑重交给社区书记,3 户留守儿童的错题本分析、5 户老人的慢病用药提醒,在表格里记得比教科书还详尽。如今大半个月过去,他组建的课业辅导群仍在闪烁消息,孩子们总在群里追问:“梅老师的学生啥时候再来讲数学呀?”
社区活动室的墙上,学生手绘的防溺水漫画被阳光晒得微微褪色,却依然清晰;孤寡老人李奶奶的老年机里,“小梅” 的号码排在亲情栏第一位;健身器材旁新添的防滑垫,边缘还留着他蹲地裁剪的弧度。这些不说话的细节,都在诉说一个事实:这位把脚印深深踩进泥土的引路人,早已为三叉湖埋下了常青的希望。
“梅老师带的队伍,是真心来解决问题的!”村民这句话,正是对他躬身育人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