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以青春屡践致远 共赓续非遗力量​——北京科技大学文心之浙里寻文实践团2024暑期社会实践圆满落幕

  为进一步探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响应“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的号召,北京科技大学文心之浙里寻文实践团于 2024 年 7 月 22日到 2…

  为进一步探索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响应“保护传承非遗,赓续历史文脉,谱写时代华章”的号召,北京科技大学文心之浙里寻文实践团于 2024 年 7 月 22日到 2024 年 8 月 5 日于浙江省杭州市、金华市、宁波市、丽水市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谋定而后动,精绘非遗探索蓝图

  北京科技大学文心之浙里寻文实践团,秉持“谋定而后动,精绘非遗探索蓝图”的原则,在出发浙江省之前,深度调研浙江省非遗现状,明确探索目标,细致规划活动方案。最终确认以“篆刻”、“十字花绣”、“宁波竹编”为重点调研项目,同时兼顾“铜雕”、“扎染”等浙江省内的非遗项目。

  同时,实践团成员通过跨界合作整合资源,组织专业培训提升团队能力,多次开展线上线下会议,持续优化方案以适应实际情况。这一系列精心筹备,确保了非遗文化探索活动的高效与专业,为后续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课堂在行走,非遗文化入心田

  实践团在杭州西泠印社向姚伟荣老师学习篆刻艺术、了解西泠印社,感受每一方印章背后的历史与文化。走进浙江省博物馆与非遗博物馆,欣赏丰富藏品,让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匠人对话。探索朱炳仁铜雕博物馆,感受古老与现代技艺的碰撞。而在金华浦江,十字花绣的精妙在绣娘指尖绽放,每一针每一线都诉说着传统技艺的传承。宁波的竹编艺术,展示了自然与智慧的完美融合。寻访青田石雕,体会青田石上的艺术,以及中华田鱼村农业遗产的探访,让实践团成员们在行走的课堂中,深度体验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将古老的文化精髓铭记于心。

  匠心独运,倾听非遗传承人生动故事

  浙里寻文实践团成员们有幸与多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听他们讲述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浦江十字花绣非遗传承人何明园为我们讲述了她以非遗传承带动就业,推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故事;宁波竹编匠人陈祖光为我们讲述了他 70 年如一日的竹编生涯;“神足篆刻家”孔黎翔将他“十年闭关,甘坐冷板凳”的故事向我们娓娓道来。在这些传承人的故事中,既有对传统技艺的坚守与传承,也有对时代发展的思考与探索。他们用一生的执着,守护着这份来自历史的馈赠,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理解了非遗文化的生命力与价值所在。通过与传承人的深入交流,我们更加坚定了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立志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媒体共绘,浙江非遗之美广传四方

  实践团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发起“#浙里寻文#”等话题挑战,与当地媒体合作,制作非遗文化专题报道,通过视频、摄影等形式记录非遗之美,让浙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跨越地域界限,广传四方。不仅如此,还有许多知名媒体对实践团相关事迹进行了报道。除此以外,实践团多篇公众号文章被北京科技大学校级院级公众号转发,受到大量关注,有效的扩大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北京科技大学文心之浙里寻文实践团2024年暑期社会实践虽已圆满落幕,但正如唐代诗人王之涣所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实践团成员们对非遗文化的热爱与探索,正如这不息的攀登精神,永远不会停止。他们将带着这份宝贵的体验与感悟,继续在各自的位置上发光发热,为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谱写更加辉煌的时代华章而努力。让我们共同期待,未来有更多的青春力量加入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正如宋代诗人陆游所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让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非遗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年轻的心田里生根发芽,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文化长卷。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3534-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