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大力倡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的时代背景下,1月20日至28日,广西师范大学非遗美食研究队的队员们满怀着对乡村振兴事业的炽热情怀,挎上背包迈向钦州市小董镇和钦州市非遗中心,开启了一场扎根乡村、挑战与突破并存的实地调研。此次调研旨在以麻通为个案切入口,在文旅融合视域下,深入了解麻通等非遗美食未能充分赋能乡村振兴的实际原因,挖掘发展痛点,探寻非遗美食赋能乡村振兴创新的发展路径。
小董源头知现状探原因
调研团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前期借助线上会议平台,展开多轮研讨,将调研群体精准划分为种植户、普通居民、商家与厂家四类,并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与信息需求,精心设计了相应的调研问题。抵达小董镇后,调研团队迅速投身工作。她们以热情真诚的态度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深入了解麻通原材料种植的规模、收成情况以及当下遭遇的难题。在与当地种植户黄大爷交流时,黄大爷满是感慨地说道:“多亏了专家的技术指导,咱们这糯米、红芽芋头等原材料的产量是逐年攀升,可让人纳闷的是,这几年收购的量却越来越少了。”
通过对当地原材料种植户的广泛走访,调研团队获取了关键信息:产量与收购量呈反向变化,无疑成为了制约当地麻通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亟待深入探究背后缘由并寻找解决之道。
在居民调研环节,队员们深入大街小巷,走访了不同年龄段的当地居民。调研结果显示,麻通等非遗美食在当地知名度颇高,95% 的受访者不仅知晓麻通是非遗美食,还对其喜爱有加。而在那 5% 不喜爱麻通的居民中,超半数表示是因为麻通口味过甜,难以接受。值得关注的是,绝大多数受访者对麻通等非遗美食赋能乡村振兴一事极为关注。虽然麻通作为当地特色非遗美食广为人知,但目前其与乡村旅游的融合程度尚浅,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成效不够显著。居民们普遍对政府和社会在推动非遗美食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的工作寄予厚望,期待能通过更有效的举措,让麻通等非遗美食成为乡村发展的强劲动力。
除了种植户和居民调研外,产业调研同样是本次调研的重点。调研团队实地走访了农记阿爸、杰仁麻通厂等多家生产厂家,以及街头售卖麻通的商家。调研发现,由于麻通的宣传推广力度有限,其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较低,消费群体主要集中在钦州当地。多数商家仍依赖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线上销售渠道尚未有效开拓,销售方式较为单一。显而易见,麻通产业在生产规模和销售范围上,仍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与调研队员深入交谈后,杰仁麻通厂的老板难掩激动,兴奋地说到:“你们探索麻通这一非遗美食,把古老技艺与乡村振兴结合,既能推动非遗传承,又能助力乡村经济,这不仅是探索,更是意义深远的文化接力,太让人期待了!”她热忱满满,真诚表示愿与调研队紧密合作,整合资源,挖掘麻通的非遗商业价值,通过文旅融合、拓宽销路,让麻通这一非遗产品走进大众生活,为非遗传承和乡村振兴出力,一起绘就乡村发展新画卷。
美食节明发展布局
1月20日也是小董镇非遗美食节活动举办当天,在活动现场调研队队员有幸采访到了钦北区文旅局局长刘丽娟,刘局长亲切而又详细地回答了队员们的问题,她表示非遗美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经济价值。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非遗美食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还能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目前文旅局正在大力推进非遗美食同旅游融合发展,以文旅促消费,以此带动乡村振兴。除了非遗美食节外,明年文旅局将搭建更多平台、举办更多活动去宣传当地美食、促进文旅融合,比如荔枝文化节、板城梨花节等,将当地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旅游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提高人民幸福感。
调研队队员们密切关注着麻通等非遗美食赋能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境,依据刘局长提出的独特见解,展开了一场高水准的文旅融合方案研讨。队员们把前期调研的发展现状、赋能困境等一手资料深度整理,从文化挖掘、旅游开发、品牌打造、政策导向等维度进行深度研究,力求找到一条非遗美食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她们竭尽全力,只为开创文旅融合带动乡村发展的全新格局,在传承非遗文化时融入时代元素,在推动文旅融合的进程助力乡村振兴,最终让乡村大地绽放繁荣之花。
署名:杨志平,黄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