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小岗村新图景:从红手印到新农活,改革火种照亮振兴路

1978年,18枚红手印在契约上洇开滚烫的温度,撕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今,直播间里的吆喝声穿透屏幕,让小岗村的泥土芬芳飘向五湖四海。从靠天吃饭的田垄阡陌,到北斗导航勾…

1978年,18枚红手印在契约上洇开滚烫的温度,撕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而今,直播间里的吆喝声穿透屏幕,让小岗村的泥土芬芳飘向五湖四海。从靠天吃饭的田垄阡陌,到北斗导航勾勒的智慧田畴,这座村庄的晨昏流转,恰是中国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7月6日—7月7日安徽财经大学"岗风队"的学子们踏上这片土地,于"新农活"中破译时代变革的密码,在改革火种里触摸穿越四十年的精神温度。

红手印的接力:从"敢闯"到"会创"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818/8d3df7b195a2e49a5b53a28e4e4b7ae4.png

  7月6日,调研首站,实践团队走进金昌食府,与“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进行了一场跨代对话。“当年按下红手印,是饿肚子逼出来的破局;现在琢磨新路子,是好日子奔出来的创新。”87岁的严老先生坐在自家的堂屋,指节摩挲着泛黄的老照片,目光里盛着岁月的沉淀。"那时就想着让娃们能吃上饱饭,哪敢想这指印能撬动整个中国农村的变局?"他忽然挺直腰板,声音里透着一股子劲:"小岗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那股'敢为天下先'的精气神,这东西,啥时候都不能丢。"

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学子们的笔记本上,严爷爷的话像种子落进土里:"年轻人有想法是好事,但得脚踩泥土去干。时代变了,可闯劲、创劲不能变。"那一刻,队员们忽然读懂:当年契约上的红手印早已风干,但其蕴含的勇气,正化作今日小岗人摆弄无人机、开直播的底气。

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智慧农业的加速度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818/1010241957dce0e548758eca36a2c5bf.png

  走出"金昌食府",1200亩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在阳光下铺展成一幅立体画卷。头顶,"天空地"一体化遥感设备像敏锐的眼睛,捕捉着每一株禾苗的生长密码;田间,无人机带着药箱掠过绿浪,划出精准的弧线;脚下,智能管道如毛细血管,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节水流——课本里抽象的"智慧农业",在此处蜕变成可触可感的现实。

队员易鹏翔的相机快门不停,镜头里,昔日弯腰劳作的田埂上,如今跑过的是装载着物联网芯片的巡检车。"这哪是种地,分明是在田里搞科研!"他喃喃自语。

转至匠心葡萄园的连栋大棚,夏黑的浓紫、巨峰的饱满、阳光玫瑰的剔透在藤蔓间交织,甜香漫过鼻尖。分拣线上,村民们的指尖翻飞,给葡萄套上防震网套;冷链车旁,补光灯下的主播正举着一串葡萄对着镜头笑:"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小岗村的阳光玫瑰,带着咱改革第一村的甜!"三小时直播结束,200余箱葡萄带着晨露的清新,从淮河岸边发往全国。

"咱这园子靠着'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一亩地能挣4万多,200多个乡亲在家门口上班,脱贫户占了三成多。"园区负责人指着墙上的产销地图,红色标记已覆盖大半个中国。队员周居正拿起主播递来的话筒,试了句"上链接",引来一阵笑。"原来手机真成了新农具,直播也是正经农活!"他的笑声里,藏着对"农活"二字的全新认知。

小岗直播间:青春力量续写助农篇章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818/0cf58936f230275a6b683c3347dd787e.png

7月7日上午,博士工作站站长雷松林带着同学们走进小岗直播基地。基地的灯光亮如白昼,雷博士正带着同学们参观产品展台:包装精美的手工面条印着"小岗"字样,真空包装的鸭脖散发着淮河风味,还有瓶装的葡萄汁里晃着夏日的阳光。"当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是为了吃饱饭,现在年轻人点下下单键,是为了让好日子更稳当。"他指着直播间墙上的电子屏,跳动的订单数字像新的"红手印",在虚拟世界里延续着改革的故事。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818/fc355ef0b16fea8b44812fd1407ffd1a.png

  "来,今天你们当主播!"雷博士把话筒塞进队员手里。起初的磕绊渐渐变成流利的介绍,有人举着面条讲"小岗面粉的麦香",有人撕开鸭脖说"乡村味道的创新",当有人喊出"3、2、1,上链接"时,后台的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雷博士在一旁鼓掌:"看,你们这双手,也能按下乡村振兴的'新手印'。"

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把论文写在大地

午后,村委会议室,一场关于"人才与乡村"的对话正热烈展开。面对学子们"小岗如何留住年轻人"的疑问,村党委书记周群之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先摊开规划图:"我们要建双语幼儿园、引进优质师资,让小岗的孩子在家门口读好书;要建青年创业园,让出去读书的娃背着书包回来,把书包变成创业的公司。"

他指着窗外的稻田:"乡村振兴不缺资本,缺的是愿意把论文写在田埂上的年轻人。"这位曾在外打拼的"归雁",眼神里满是真诚:"我回来五年了,看着荒地变果园、土路变景区,就觉得这选择值。你们毕业后,来小岗试试?"队员们的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三变改革""数字乡村""人才回流"这些词汇,不再是课本里的概念,而成了可触摸的未来。

https://img2.danews.cc/upload/ajax/20250818/caa18df3c685f94f4e03c5609df236aa.png

带着火种再出发:让小岗精神在校园燎原

两天的实践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当年18户人家的"生死契约",到如今惠及全村的"共富蓝图";从"能吃饱"的温饱梦,到"过得好"的共富路,岗风队的学子们终于明白:小岗的魅力,从来不止于历史的荣光,更在于它始终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

离开时,夕阳为"大包干"纪念馆的红墙镀上金边。队员们的行囊里,装着严爷爷赠送的老照片,揣着葡萄园的甜香,还有直播间里那句没喊够的"上链接"。他们知道,这场行走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带着小岗的改革火种回到校园,让"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在青春里燎原,这或许就是对这片土地最好的致敬。

改革的火种永不熄灭,乡村振兴的路,正在一代代人的脚下延伸。

(供稿:黄奕、李佳慧、朱子伊、刘晓庆)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749-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