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国内资讯

安徽财经大学学子井冈山实践:探寻红色沃土上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印记 传承非遗文脉中的精神力量

2025年8月11日至8月19日,安徽财经大学“井冈星火”实践团队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七天的行程中,队员们既深入红色旧址追溯马克思主…

2025年8月11日至8月19日,安徽财经大学“井冈星火”实践团队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七天的行程中,队员们既深入红色旧址追溯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脉络,深化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又走进非遗现场感受文化传承的温度,让理论学习与实践感知在革命老区碰撞出思想火花。

踏上井冈山,层峦叠嶂间的革命旧址与鲜活史料,为队员们打开了一扇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实践的窗口。

在“三湾改编”情景教学课上,刘小如老师带领大家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从“为什么要进行三湾改编”“具体内容及深远影响”“情景模拟”三个维度深入解读。深入讲解“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缩编部队”等核心举措,在随后的教学环节中,刘老师引导队员们以“实践团队建设”为主题,自主设计班旗、推选班委并展示。队员们结合“井冈山实践”的主题,主动选择“井冈星火”作为设计核心,象征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燎原之势。通过讨论确定班级名称、班级口号、班歌、班级展示造型、班旗设计理念、班委人选,在实践中团队成员对“三湾改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革命后代语初心・讲家风”访谈教学中,庐继兵先生深情讲述老十八军进藏历程,爬雪山、啃冻土豆的艰苦细节,再现革命先辈不畏艰险的坚定信念;张旅天先生追忆父亲张蕴钰将军投身核试验的岁月,“忠孝难两全”的家国抉择令学员热泪盈眶。革命先辈的后代以真挚情感和朴实语言,将坚守信仰、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深深烙印在青年心中。

在八角楼,灯光下的手稿与文献记录着革命先辈如何用通俗语言向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黄洋界保卫战的旧址前,队员们通过历史场景还原,理解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等论断诞生的实践根基。

“红军的一天”中团队成员重走“朱毛红军挑梁小道,”在崎岖的山路上挥洒汗水,体验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辛与坚韧,团队成员们自做红军餐,深刻感受马克思主义中“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军民情谊。

学编草鞋时,师傅讲述的“一根稻草拧成绳”的比喻,恰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力量,让队员们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更鲜活的认知。

红色精神的感召之外,安徽财经大学“井冈星火”实践团前往江西省吉安市东上乡虎爪坪村林氏宗祠,与华北电力大学团队汇合开展联合调研,深入探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堂狮灯的传承现状。调研团队不仅关注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还着眼于数字化技术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

调研团队与传承人林文辉及其孙子林培伟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了解到全堂狮灯的传承方式已从传统家族内部口传心授,拓展至师徒结对授艺的模式。

不仅如此,团队成员向周边村民分发纸质问卷,深入了解井冈山全堂狮灯的传承现状以及村民对于非遗数字化的看法。

村民们对调研团队提出的数字化建议表现出极大兴趣和支持。他们认为,这些创新举措不仅能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人了解全堂狮灯“刚柔并济、形神兼备”的非遗特色,还有助于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非遗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然而,由于升学等因素,村内年轻传承人的数量仍然匮乏。针对这一问题,调研团队提出了一系列数字化解决方案,旨在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和参与非遗传承。

最后,团队成员参与全堂狮灯的表演学习并与井冈山全堂狮灯的传习者们摄影留念。团队成员们纷纷表示:“我们青年就要靠我们的知识和力量将这些非遗好好地传承下去。”

此次实践中,安徽财经大学的学子们既在红色历史中厘清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井冈山路径”,又在非遗传承中看到了文化自信的当代实践。正如队员们所说:“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都在告诉我们,无论是革命理想还是文化根脉,唯有理解其来处,才能坚定其去向。”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门户网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showinfo-2-15837-0.html

相关推荐

留言与评论(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 Q: 358067079

邮箱:358067079@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